第53章 收获(2 / 3)

吃到西四的砂锅居去。要是减去一半,兜里只有十五块钱,那也满可以请十个人吃一整席顺东来的涮羊肉了。要是再少点只有五块钱呢?那也足够俩人在“老莫”吃个肚儿圆的。但是,哪怕仅仅是五元钱的消费,对于大多数的人家来说,也是从未敢尝试的奢侈。谁要是机缘巧合,真是豁出去体验一次,那么这种“上等”的阅历,绝对会载入个人的辉煌史册,足够回味一生的了。

第三件事,邢正义和赵振民身为人民警察,工资水平在这时的社会上算是高的,但他们工资也只有三十五块,这么一比较,二百多块差不多相当于他们好几个月的工资了。要是再和学徒工十几块的工资相比,那这二百块简直是一个人不吃不喝的全年收入。

第四件事,那就是在这个时期,京城百姓的月人均生活费大约就是十元钱。那么一张“大团结”在生活中的购买力到底有多少呢?

作为当时最大面值的钞票,三版币的十元至少相当于四版币和五版币的一百元。

具体对比如下:

一九七七年:10元=68。5斤大米、11斤鸡蛋、200斤蔬菜、10。8斤猪肉、10。5斤花生油(注意,一切食材绝对纯天然)

二零一三年:10元=3。2斤大米、1。1斤鸡蛋、4。5斤蔬菜0。7斤猪肉、0。8斤花生油(说不好哪样就是转基因,但至少也是化肥饲料催出来的)

这种对比还仅仅是附加值最低的农副产品之间做的比较,其他诸如烟酒、服装、娱乐、房屋、医疗种种并没有被计算在内。如果综合考虑,当时的十元钱的购买力是现在一百元的数倍。

网上曾有一个笑话,说是以前最大的钞票是十元,足够一群人吃饱。可后来出来的蓝色四大伟人的百元,却只够四个人吃了。而再后来的粉红色百元,竟仅仅只够一个人在外面点两个菜一个汤了。这个笑话,形象地比喻了货币贬值的幅度。

也许有人会说,这年头光有钱也没用啊?你要是没票证,就是有钱也不易买着东西。

这一点倒说的没错,可还有一条,什么东西紧俏有需求,什么东西就会产生交易。有一部分国人天生长着市场经济的脑袋,几乎靠本能就发现了倒卖票证可以牟利,因此也就出现了互通有无的票证黑市。在那里,所有票证都有价格。但靠什么来买呀?还是得靠钞票。只不过这种倒卖票证的行为,在当年算作投机倒把罪,被抓住至少要没收票证钱款,被“请”进去小住几天,甚至严重了还会判刑。

另外,也还得说洪衍武的运气真不错。因为尤三在逃窜前,可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