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4章 第二个信号(2 / 6)

后还特别指出,各单位在职职工一律不准从事倒卖海参活动,发现者严肃处理。

从以上几条重点就可以看出,滨城局势不仅已经演变成了全民的海参热。并且对海参的价格最新限价,也规定成了四十五元。这完全可以说明,这次风波已经从某种程度,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滨城政府官员对海参价值的重新认知了。

规定一出台,随之就是滨城的报纸开始大造舆论,各个单位也逐级落实市政府规定。

至于具体管理部门,任务当然是最重的。比如说工商局、物价局、公安局等,他们除了要查抄关闭私下交易的小市场外,还要围追堵截,严格控制海参的私下交易。

对最后一条,他们采取的具体办法是,一旦查出谁手上有海参,就要看你有没有发票,否则就认定为私下交易。

具体的例子,是有一个来自奉天的旅客从滨城购买了五斤海参,上火车前被检查站查了出来。就因为没有发票,被罚款五十元,海参被没收了不说,这件事还通报给了他的单位。

当时像这样的事情非常多,几天之内就处理了好几十起。

因此,在这种紧锣密鼓、暴风骤雨似的严控之下,海参交易急速减少,海参价格的涨势似乎也终止了,几天之内就从一百二十元左右的高价掉落回百元上下。

一时间,很多人又都以为海参的价格会就此滑落了,滨城的气氛非常玄妙,有些风声鹤唳,有些摇摆不定。

只不过,对这件事的看法,洪衍武却很有些与众不同。

他虽然肯定这场盛宴已经进入了末期阶段,但仍坚定地认为海参的价格回落只是暂时的,下一步升势不仅很快就会再次来临。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许还会很长。

因为他纵观自己经历过的每一次炒卖热,哪一次都是政府越管控,价格越疯涨。

政府管控也是有过程的,由松至严,唯独到了被彻底逼到不能再有任何余地的时候,政府才会以完全重拳的方式做最后打击。

除此之外,还有一种结束泡沫的情况,那就必须是后续炒作资金几近枯竭,市场会自行选择结束。

而大多数情况,往往都是这两者共鸣,才能把一场炒作做个彻底了结。

要是具体说到“海参热”这件事上,明显有几个客观事实证明还远未到达最后破灭的一刻。

第一海参缺货是短期无望改变的客观存在,仍然是钱多物少的状态,这绝不是由几条规定的干预就能解决的实质问题。

第二政府目前的手段还是有限的,而且要想把所有私下交易的路都堵死,治理成本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