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4章 岐仁堂悬壶录之肝郁化痈(2 / 2)

伤下焦血络,就像枯木遇火,久则成炭。"

"可为什么会变成痈疡呢?"林静姝望着纸上跳动的墨线,仿佛看见体内翻涌的暗潮。

"《诸病源候论》说得清楚:'痈者,由六腑不和所生也;疽者,由五脏不调所生也。'肝属木,木郁则生火,火毒与气血搏结于小腹,日久成痈。您看——"岐大夫翻开《外科正宗》,指着"腹痈"条目,"书中言'腹痈者,生于小腹之间......初起腹中痛急,绕脐生疮,身皮甲错,呕恶不食',正与您的症状相合。"

林静姝听得冷汗涔涔:"难道我肚子里长了......"

"莫慌。"岐大夫语气和缓,"幸得您及时来诊,痈疽尚未成脓溃破。不过此病属外科范畴,需疡科大夫施针砭、敷药散。我先开三剂清肝化瘀汤为您铺路,明日可往仁济堂找周先生,他的'拔毒化坚膏'乃家传秘方,专攻下焦痈疡。"

第三章 本草里的火消石

砚台里的墨汁已半干,岐大夫提笔写下处方:

"君药取蒲公英三十克,《本草经疏》言其'主妇人乳痈肿',实则凡属热毒痈疡皆可用之,能清泻肝经实火,兼可利尿通淋(对应'小便涩痛')。臣以丹皮十二克、赤芍十克,丹皮泻血中伏火,赤芍散肝血瘀滞,二药合用,如釜底抽薪,解肝郁化火之困。"

"佐以柴胡九克、香附九克,柴胡为'肝胆之引经药',香附'解六郁、利三焦',二药疏肝理气,使气机条达。使以生甘草六克,清热解毒,调和诸药。全方清、通、疏、养四法并用,先清其火,再通其瘀,后疏其气,兼养其阴。"

林静姝看着药方上"蒲公英"三字,想起老家田埂上的小黄花:"这不是野菜吗?怎么能治这么重的病?"

岐大夫笑道:"《本草纲目》称蒲公英'乌须发,壮筋骨',其性至贱而功至伟。昔年薛立斋治乳痈,单用蒲公英捣烂敷之即愈。此药虽属草类,却有'白虎汤'之清热力,'承气汤'之通腑功,且不伤胃气,最宜肝郁化火之证。"

说罢,他从药柜取出晒干的蒲公英,让林静姝凑近闻:"您闻这气味,苦中带甘,寒而不凝,恰如春日清风,可散肝中郁火。"

第四章 铜砭下的冰融水

次日午后,林静姝准时出现在仁济堂。周大夫年过六旬,左手执铜砭,右手持羊脂玉盏,盏中盛着自配的金黄散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