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9章 大势,瓜熟蒂落(2 / 4)

都以为这两件事已经定下来了,朝廷在改元之前会安静一阵子。

可是,唐治马上就抛出了第三桩石破天惊的大事。

封令月公主长子,寿阳郡王贺兰崇胤为江南东道节度使,辖无、苏、嘉、杭诸州。

朝廷还是第一次在没有强大外敌的地区设立节度使。

这件事立即引起了军方大员们的强烈关注。

这个节度使,与其他地方的节度使功能不太一样,是一种全新的模式。

这也引起了大家的好奇。

这件事的热度还没消退,唐治又扔出了第四颗炸弹。

明年改元,开新帝恩科。

这一科,对科举之制进行大改。

这关系到天下所有想要从政走仕途的人,谁不关注?

唐治对于科举文教,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计划。

首先,是生员的培养。

如何扩大、普及全国,至少到县一级的学校建设。

这是善政,所有读书人都欢迎。

但是引起他们强烈关注的,是这些官学里对于教学内容的制定。

不再只是道德文章、先贤经典、诗词歌赋了。

诸多杂学俱在其中,其中有几科,比如术学,居然还是主科之一,成绩好坏,严重影响录取分数的。

好在这个时代科举本来就有常科和制科。其中就有道德文章之外的杂学百艺,只不过不是主要科目罢了,唐治是将其中几科提到了与道德文章同等重要的位置。

即便如此,这也触动了天下无数人的利益。

虽然唐治给出了缓冲期,这些科目明年就参考,但不作为录取的标准,只作为主科成绩的辅助。主科成绩相仿,副科成绩悬殊的,那高下就有区分了。

真正让这些杂科成为主科成绩,要在六年之后。

可是,这时候的学生们可没有应届适龄之说。

许多学了一辈子旧科,还在孜孜于考试的人,原来的东西都没学明白呢,再增加新知识,他脑子怎么够用?

教书先生们很多也不精通这些知识,那朝廷就必然会增加精于这方面知识的先生,抢他们的饭碗。

唐治大概是打算死猪不怕开水烫,要捅篓子干脆一次捅个贪的想法。

他推行科举改制的方面还不只于教学内容、考试内容的调整。

科考方面,他推出了“誊录制”。

他的祖母贺兰曌发明了科举“糊名制”。

阅卷官不能再看到考生的身份、姓名了。

以前,能一眼就看到考生身份,他和我老乡啊?加两分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