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3章 深度协同(1 / 3)

“七〇三所”的日子,仿佛陷入了一种既定的、无声的循环。

李飞的生活被严格规范:固定时间起床、用餐、接受问询、进行身体检查,然后回到那间没有窗户的斗室。

唯一的变数,是问询的内容和参与问询的专家。

他不再是那个被严厉逼问的囚徒,而是渐渐变成了一个特殊的“工具”。

专家们对他的态度,从最初的审视和怀疑,逐渐转变为一种带着强烈好奇的、近乎刨根问底的探究。

“李飞同志,请再回忆一下,你第一次看到那个金属部件时,它表面的光泽,是像不锈钢那样的反光,还是更像……嗯……某种深潭的水面,光线好像被吸进去一点?”

“你当时感觉到的‘冰凉’,是像摸到冰块那种尖锐的冷,还是更像……一种从骨头里透出来的、沉甸甸的阴冷?”

“洞穴里那种‘甜杏仁’味,是在哪个位置最浓?靠近箱子时?还是靠近那个铅罐时?或者……是弥漫在整个那片区域的?”

问题变得越来越细致,甚至有些玄乎。李飞不得不绞尽脑汁,从记忆的碎片里努力打捞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。

他发现,自己某些模糊的感觉,往往能引起专家们极大的兴趣和激烈的讨论。

有一次,他无意中提到,在靠近那个箱子时,除了心慌,似乎还感觉到周围的空气有极其轻微的“粘稠感”,就像夏天暴雨前的那种闷热,但又不一样,是一种更……“凝滞”的感觉。

当时在场的一位年轻物理学家猛地抬起头,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:“空间密度异常?还是局部引力微扰?”

另一位老成持重的学者则皱紧眉头:“也可能是心理暗示下的错觉。需要更精确的模型……”

李飞听不懂他们的术语,但他能感觉到,自己提供的这些“感觉”,正在一点点拼凑出某种让专家们都感到震惊的图景。

他被带到一个按照他描述搭建的、模拟洞穴环境的实验舱。

虽然只是粗糙的仿造,但当他走进去,看到那个被放置在中央、1:1复制的墨绿色箱子模型时,那种熟悉的、令人窒息的压力感再次袭来。

他几乎是本能地指向一个角落:“不对……那种‘发麻’的感觉,是从那边……更强烈一点……”

专家们立刻记录,调整传感器的位置。

在这种不断的“协同”中,李飞的心态也在悄然变化。

最初的恐惧和自保渐渐被一种复杂的情緒取代。他看到这些中国最顶尖的头脑,为了他带来的东西废寝忘食、争论不休,看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