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四章张秀才(2 / 3)

,一百斤容量的酒钢竟然装了五缸半,足足五百五十斤酒,这个进度实在比郑晚儿想的要快多了。

郑来田一边收拾着器物,边道:“原以为要好几天才弄得完,没想到一天就蒸出来五百多斤。看样子,就是再多一千斤,咱们也能忙得过来。”之前收的银子不过是定金,他还一直忧心会不会因着人少,手忙脚乱的,若是耽误了时候,这酒没酿出来,说不得人家要怪罪,此刻见速度这样快,心里到底是安稳下来了。

一家人忙了两日,把酒劝都整完了,比预计的还要多出一些,总共是一千一百六十斤酒。

一千斤酒已经备齐了,郑来田腾出空来,又带着郑杨去了粉条作坊。

因着前期准备工作亦是花了时间,众人也都还不熟练,因此进度有些慢,好歹这两日也凑足了一千斤。

晚上时候,郑杨把情况跟郑晚儿仔细的说了,道:“我跟爹过去看了一遍,粉条做得很好,我便让他们都装好了,今儿还有人问我,啥时候把钱发了?”

郑晚儿爽快的道:“粉条的钱大掌柜是全给了的,明儿你就拿去给村长,当面把钱点清,按之前说好的,咱们家要拿一成,剩下的,就交给村长去分派吧。”虽然这粉条作坊是她们家来挑的头,不过这中间管理就没那么多时间了,都是村长在里面管事儿。

这事儿说完,郑晚儿又对郑来田道:“爹,明日您去一趟珍馐楼,跟胡掌柜说一声儿,咱们这边的都准备好了,让他啥时候有空,带人过来运走。”

“行,我明儿一早就去。”

正事说完,一家人吃着饭,说说笑笑着又聊些村儿里的新闻。

郑来田扒了一口饭,边嚼边道:“要说还真有个新鲜事儿,今天去作坊里,听人说,咱们村儿那个张秀才回来了,要在村里设馆教书,村儿里要是有想送孩子去念书的,只要每月交些米面就行,也不拘交多少,就是个意思。”

杨氏也认得这人,问道:“张秀才不是搬到府城去了吗,这是又搬回来了?”

他们口中的张秀才也是这黄谷庄的人,自小丧父,他的母亲也是有情义的,不仅没有撇下孩子改嫁,反而倾尽全力送他去读书,为了供养儿子,把家里的几亩薄田也都变卖了,自己跑去镇上给大户人家浆洗衣裳。这孩子倒是也争气,寒窗苦读,终于不负所望,成了这黄谷庄头一个秀才。

他这寡母却是福薄之人,得知儿子考中秀才,乐极生悲,竟然一病不起,拖了些时日就一命呜呼了。

张秀才在村儿里人的帮衬下,把寡母的后事办妥,辞别村里人,投奔自己的恩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