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五十七章从真腊人那里买的(2 / 3)

恶劣的贫瘠地区就不会因为缺乏粮食,而从其他地方又调不到粮食,而导致出现饿死的情况。

到了这个地步,什么北方突厥人,西边的吐蕃,乃至更远的其他国家,那都用脚趾头打。

大明将会真正成为君临万国的上国存在。

在朱棣充满期待的眼神中,唐均先是点了点头,然后又微微摇头。

这下可就把朱二给搞猢涂了,咋一边点头又一边摇头呢,这到底是还是不是。

随后他就听到唐均向他解释了。

“我说的这个亩产,是一点也没有夸张,的的确确就能达到这个水平但问题是有限制条件的,先前我也说过了,必须要满足水土和热力条件,才能够实现一年两到三次成熟 就以关中地区而言,这里的水热条件,反倒不适合耕种稻谷。”

“在一年只能成熟一次的前提之下,稻谷一次收成七斗的情况,却反倒是有所损失了。”

听到唐均这么解释,朱棣刚刚升起的无限热情和激动,才稍微的有些消退了下去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大明有大部分地区是无法满足条件的,最起码现在作为经济重心的北方,基本都种不了稻谷。

明朝时代的南北对比,依旧是北方占据绝对优势,南方不论是人口耕地,又或者是粮食产量,都远远的低于北方。

当然这个情况要比汉朝乃至魏晋时候要好,那时候南方基本就是不毛之地,现在最起码还经过了开发,搞得有些起色。

可要是广大的北方地区都无法种植稻谷的话,那这个作物的意义,就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大了毕竞局限性不少,水热条件充足的地方,还是较为有在热情消退下去之后,朱棣开始细细的思考,仔细的琢磨了一下这个东西

却又觉得还是有可行之处,因此他再度蹲了下来,然后指着其中一株秧苗。

“唐兄弟,这种稻谷能够对大明现在旳粮食状况,起到什么根本性的作用吗年成熟的次数多,总的年亩产较高,可要是无法推行到整个大明的话,感觉不是那么顶用啊。”

唐均立马赏了朱棣一个白眼,也懒得顾及那么多形象,直接一屁股坐在地上 然后没什么好气的说道:“就说你见识短浅,目光咋就不能放长远一点呢?这东西的确无法推行到整个大明,但最起码能够让整南方粮食产量迅速飙升,足以起到根本性的变化。”

“以往咱们大明南方种的是什么,那还不是都跟北方差不多的作物,明明有着一年成熟最少两次的条件,却只能种着一年成熟一次的作物,这不是浪费是什么?咱也不需要把这种作物推行到全大明,只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