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六十六章 公平的价格!达成协议!(4 / 5)
事实上,他心中早已盘算得清清楚楚。
一千万杜卡特金币,听起来确实是个天文数字。
如果以二十年为期,这几乎等同于将威尼斯未来二十年所铸金币的一半,都用于与大明进行货币互换。
这个规模无疑太过庞大,甚至超出了威尼斯的承受能力。
然而,若换个角度看待,事情便全然不同了。
威尼斯,这座地中海海岸边上的璀璨明珠,是一个商贸活动极其繁荣的城市。
尽管尚未像大明那样建立起现代化的银行体系,但城邦内早已涌现出众多金融机构,专门负责解决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问题,并为往来商贾提供资金支持。
与朱允熥在大明精心构建的专业银行体系相比,这些机构仍显得稚嫩,但对于一个中世纪的封建城邦而言,其金融业的发展程度已堪称发达。
但尽管有了这些机构,威尼斯的贵族们只会将自己一小部分的财富存入其中,用于商业投资或放贷牟利。
绝大多数的金币,在被铸造发行之后,又被这些贵族们收入私库,藏了起来。
这也是为什么威尼斯每年新增一百万枚金币,币值却能始终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。
除了通过对外贸易不断向外流通,贵族们囤积金币、将其从市场中抽离,使得市面上的实际流通货币量并未大幅增加,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那些声名显赫的大贵族家中,都藏着堆积如山的金币。
比如米凯莱自己,家中私库里就囤积了超过一百万枚杜卡特金币,具体数目连他自己也不太清楚,反正很多很多就是了。
其他贵族的情况,大抵也都是如此。
这些被锁在私库里的金币,在与大明进行货币互换时,完全可以作为可动用的资本重新投入流通。
这,才是他敢于提出一千万金币互换额度的底气所在。
朱棣心中不禁倒吸一口凉气。
一千万枚杜卡特金币,至少相当于两千万两白银。这是个什么概念?
在朱允熥推行新政,对大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,启动金融体系转型和工业革命之前,大明一年全国的财政总收入,大约也就是这个数。
并不是纯粹的白银收入有这么多,而是将粮食、布匹以及各类物资折算成白银后的总价值。
经过这些年的发展,大明早已今非昔比,两千万两白银对现在的大明帝国而言,已算不得什么惊人的数字。
可对于被贬谪来到欧罗巴的朱棣来说,无疑仍是一个令人咋舌的天文数字。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