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6章 全城热议,全城热卖!(7 / 10)

他提出的第一个“重大举措”,就是仿照美国的金酸霉设立了中国的“金扫帚”奖。

在上一世,成青松是通过对老谋子的《三枪》的严厉抨击造势,后者的确口碑太差,很快成就了这位影评人的威名。

这是张一谋作为国师在奥运之后的第一部作品,关注度极高,自然也让这位搭便车者积累了不少粉丝。

这一世的《山楂树之恋》自然而然也成了靶子,并且还有路宽这位楠方系的“老对头”在列,这个热度就更要蹭了!

其实成青松的稿子在年前就写好了,原先的矛头指的是张一谋和男女主,准备一起开炮。

只是春节期间的“李教授屁精事件”影响太大,让他即便是完全从电影本身出发评论也不敢太过火。

于是出现了这一版以老谋子为主,顺带批评刘伊妃的评论文章。

其实每次电影上映,从作品本身出发对路宽等人褒贬的都很多,也不见得就有什么麻烦,这位是典型的不太维护互联网口碑的主儿,不给自己搞完美无缺的舆论人设。

因此当初朱大珂才能骂得这么欢、这么久都安然无恙。

成青松避这个风头完全是心里有鬼,自己清楚根本不是从客观角度评价,生怕触了霉头。

不得不说,还是有很多观众认可成青松的观点,或者说,他的评论本身也是“二八开”结构——

八分私货,两分真相,看起来便更加唬人一些。

譬如对张一谋的批评,后者的确没有像《活着》一样坚决控诉,但这部电影的主题已经很明白了,就是纯爱,干什么还要过多地牵扯对时代的反思?

有这样一个背景,已经足以衬托男女主的凄美爱情了,没有必要舍本逐末。

2009年的影评细分领域茁壮成长,不但有北师大、燕大提出的“电影智力指数”概念,从学院派角度入手呼吁电影深度;

也有成青松这样企图掌握一定话语权自成一派,摆脱影评束缚,因此才选择蹭大导和明星的;

当然也有脱胎于博客时代的顾小白、周黎明等来自西祠胡同、夜航船等不同早期电影发烧友论坛的草根影评人。

这部分影评人相对而言视角客观,算是和普通观影群体的屁股坐在一处,至于在微博账号商业化后期是否被收编,那就是另一码事了。

对于成青松的管观点,很快就有草根影评人站出来驳斥。

周黎明在自己的微博,和担任评论员的《电影报》都发表了文章——

《山楂树之恋》:沉默年代的惊雷,被误读的历史诗篇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