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五四章 猫腻(3 / 5)

几百里的路程,最后的一个结果。

    其他草原马贼队伍的情况,这回杨振再问,他都照实说了,唯有麻子李的情况,他却不能如实全说了,毕竟这是他的功劳所在,而麻子李现在就在他的身边。

    杨振听他说完了辽西边外三座塔、青峦岭以及大黑山一带的情况,沉吟不语良久,最后对李麻说道:

    “李兄弟,若是根据你以往的经验,从张家口出来的商队,若是一路往科尔沁去,或者一路往满奴那边去,他们可能会走那条路,或者说他们可能会经过哪些必经之地?!”

    杨振想要联络草原上的马贼队伍,当然是有原因的。

    因为,已经两世为人的他,清楚地知道宣大沿边一带关口,那些专门经营边外贸易的晋商,每年都会结成庞大的商队北上贸易,有的是跟北虏贸易,有的是跟东虏贸易。

    清鞑那边的许多物资,包括军需物资,都是通过这个贸易渠道获得,比如说茶叶、盐巴、布匹、箭镞、粮食、铁器,等等。

    到了大明崇祯九年、清鞑崇德元年以后,鞑子伪帝黄台吉开始决心大规模地铸造和装备重炮。

    此后,关里的火硝、硫磺等物,也迅速成为了流向关外的紧俏货,并且通过宣大沿边奸商的渠道,源源不断地大量流入到了大明朝敌人的手里。

    杨振现在只是一个松山团练总兵官,大明朝朝堂上的大政,他干预不了,无能为力,没有办法从大明朝的最高层来控制沿边各口的对外贸易,但是,他却可以直接从松山往西,抢了从关内流向口外草原的商货。

    且不说这些流向口外的商货是不是最后资助了大明的敌人,就单说这种对外贸易本身,在大明朝的这个年代,就是违法的,全都属于走私行为,属于资敌行为。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     崇祯皇帝及其朝廷大臣们虽然反应迟钝,但是到了崇祯十二年的时候,宣大边外的漠南蒙古各部早已经完全臣服了满奴。

  &nbs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